文章中心

临沂市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二病区副主任刘敬华:一位“洋”博士的“土”味情怀

2025-10-21

      临沂在线讯(王小彤 王瑞      

    编者按

    医道传承,薪火相继。在临沂市人民医院发展的新征程上,涌现出一批兼具专业深度、管理智慧和创新活力的青年科主任——他们扎根临床一线,以精湛医术守护患者健康;他们深耕学科建设,用创新思维为科室发展谋篇布局;他们传承医者初心,在科研、教学与服务中展现责任担当。

      为有效发挥先进典型示范效应,前期医院开展了首届优秀青年科主任选树工作,经综合评定,最终选拔出10名杰出代表。让我们一同了解这些医务工作者,聚焦他们的奋斗故事和职业风采。

      每个普通的周二,临沂市人民医院解放路院区三楼的肝胆外科诊室总是人潮涌动。这里坐诊的是一位思维敏捷、讲解病情简单明了的年轻医生——刘敬华。患者、家属及同事们都亲切地称他“洋”博士。

      以“洋”淬火,以“土”扎根

      刘敬华的“洋”,是攀登之梯,是他锐利的刀锋与瞭望的视野;“土”是立足之本,是情怀之根,指引着他将所有的学识与智慧,毫无保留地倾注于脚下这片热土与其上的人民。

      从住院医师到主任医师,从博士生到博士生导师,九年时光,他走出的是一条与时间赛跑的进阶之路。这份“洋”背景赋予他的,是国际化的视野、是顶尖的科研能力(主持国家博士后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是能将“走路带风”“五分钟解决手术餐”的极致效率转化为科室的常态。然而,这位“洋”博士最动人之处不仅仅是头戴博士后、人才托举工程、齐鲁卫生与健康杰青人才、卫生援青工作表现突出个人、援青荣誉奖、优秀共产党员、优秀青年科主任、“科创领军团队”负责人、微创手术优秀医师、优秀研究生导师、“青年才俊”、党员医德医风标兵等一连串的光环,还有他永远将最渊博的专业知识用最浅显易懂、“土地掉渣”的家乡话与老百姓交流病情、选择治疗方案和科普医学知识。这是一种浓郁的“土”味情怀——一种立足于本土临床需求、服务于普通患者的巧思与温情。

       “医者仁心”的朴素信念

       在解放路院区的肝胆外科二病区,悬挂着两幅患者赠送的、由刘敬华亲自装裱的字。一幅“医者仁心”置于医师办公室,时刻警醒全科医护和学生,行医之路,仁心是本,仁术为基;另一幅“妙手回春”放在他的办公室,用以自勉,要不断精进技艺,不负性命相托。

      在他的引领下,科室形成了不分级别、职称、年龄,全员拼搏的工作氛围。“8小时门诊+16小时夜班+次日8小时手术”已成为团队的工作常态。在他的带领下,成立仅两年的科室不断攻克技术难关,开展的腔镜下肝、胆、胰等一系列微创手术均达到省内先进水平,为广大患者尤其是急难危重患者带来了生命的希望,赢得了患者、家属和社会的一致好评和广泛赞誉。

       “土生土长”的创新元素

       他的两项国家专利转化,灵感来源“土”得掉渣,却又“洋”得巧妙:第一个灵感来自一次急诊会诊,一个90多岁、慢性病缠身的老人,因长期卧床导致粪便引起的肠梗阻,因手术风险高而无人敢于尝试手术。出于对老人的牵挂,他反复思考:如果我能够用一根管子,伸到引起梗阻的粪便位置,把粪便给冲开,是不是就能解决这类老人的问题了?说干就干,一夜没睡,第二天太阳升起来的时候,这个专利的图纸和文字材料已然成型。

      另一个更简单,现在已经用于临床。大部分术后病人都身带引流管,下地活动时管子牵拉会很痛,极其不舒服。带孩子去游乐场玩耍时,他发现小孩玩的蹦床使用绳结缓冲来减少冲击。在医院领导和普外科医学中心的支持下,刹那灵感最终化为了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的缓冲敷贴,解决了病人切身问题。这并非象牙塔里的空中楼阁,而是真正“从土里长出来”的创新,充满了人间烟火的温度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

      “硬核承诺”的责任担当

      2016年,刘敬华担任新职工第二党支部书记,主动带领党支部成员拓展业务,使他们快速适应环境,9年的时间各成员已然成长为各科室骨干力量。目前,这些成员获省级奖励3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6人,博士后7人,临床带教老师数十人,主持国家级课题及省级课题二十余项,课题经费数百万,发表高质量科研论文几十篇,推动了医院医教研和博士后工作的高速度发展。

      2019年,刘敬华博士积极响应国家对口支援工作,作为“一年期”的山东援青组的临沂专家,支援青海海晏县卫生工作,他开设腹腔镜培训课程,带教当地医师熟练掌握微创技术,主导建立海北州第一个快速康复病房,他做的是在高原上“留下带不走的技术”,亲手播下的是当地医生微创技术的种子。这份情感,深沉而接地气,华丽辞藻无法描绘的理想情怀。

      2023年,医院新成立肝胆外科二病区,刘敬华博士又责无旁贷,接手这个新兴科室。他致力于科室文化打造,凝心聚力,携手全体医护人员加班加点、奋力建设“以人为本”的学习型科研科室、温馨舒适的病房、关爱有加的温情团队,帮助年轻医护人员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会他们用努力、坚持、分享、共赢、个性化发展绘就美好蓝图,从而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君子和而不同”的美丽设想。

      “追光的人,终会光芒万丈!”如今的刘敬华,目光看得更远。他正聚焦于肝胆结石的临床难题,希望凝聚全市同道之力,力争在国家诊疗指南中留下“临沂印记”;也紧盯着实现“肝胆疾病不出市”的民生目标。这位“洋”博士的“土”味情怀,最终沉淀为一种极致的专业主义与深厚的人文关怀的融合。他追的是医学无涯之光,守的却是万千患者生命之暖。这或许正是新时代中国青年医者最动人的风采:心怀世界,根植乡土,以仁心仁术,照亮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