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中心

临沂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二病区主任孔令建:“镜”下春秋映沂蒙

2025-10-11

       编者按

       医道传承,薪火相继。在临沂市人民医院发展的新征程上,涌现出一批兼具专业深度、管理智慧和创新活力的青年科主任——他们扎根临床一线,以精湛医术守护患者健康;他们深耕学科建设,用创新思维为科室发展谋篇布局;他们传承医者初心,在科研、教学与服务中展现责任担当。

       临沂在线讯(刘树业 王小彤为有效发挥先进典型示范效应,前期医院开展了首届优秀青年科主任选树工作,经综合评定,最终选拔出10名杰出代表。让我们一同了解这些医务工作者,聚焦他们的奋斗故事和职业风采。

       孔令建,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中共党员,临沂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兼二病区主任。中国老年医学会消化病分会委员、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消化病分会常务委、山东省健康管理协会消化内镜专委会副主任委员。2012年博士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先后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工作十年余。擅长消化内镜微创诊疗技术,尤其是内镜逆行阑尾炎治疗术(ERAT)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在世界上最早开展直视化ERAT治疗急、慢性阑尾炎,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进行讲座和操作演示。协助省内外80余家兄弟医院开展ERAT技术。获临沂市人民医院“第二届青年才俊”,临沂市人民医院首届“攀登人才-杰出青年人才”荣誉称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省卫健委医疗新技术一等奖、省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二等奖各一项。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9篇。主编专著1部,参编2部;获国家专利1项。

       在沂蒙山区的医疗战线上,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二病区主任孔令建博士以其精湛医术、管理智慧与科研热情,正悄然改变着区域消化学科的医疗面貌。他从省会优质平台毅然返乡,将国际前沿内镜技术扎根临沂,用青春与学识守护一方健康。

       医疗技术:微创引领,疑难无忧

       “内镜是消化科医生的‘第三只眼’,更是解除百姓病痛的‘神兵利器’。”孔令建深谙此道。他主攻的ERCP(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和ERAT(内镜逆行阑尾炎治疗术),曾让无数患者免于开刀之苦。在国际上,他参与的子镜辅助ERAT研究登上美国DDW大会壁报,世界首例激光碎石治疗阑尾粪石的成果在欧洲UEGW大会引发热议,相关论文多次成为国际期刊封面文章。

       回到临沂后,他迅速开展高难度内镜手术,一天连续完成5台ERCP仍精准无误。近年来,他累计完成胃肠镜诊疗3000余例、三四级手术700余例,实现“零严重并发症”。尤其ERAT技术,让医院成为省内少数可开展无创阑尾炎治疗的医疗机构,许多学生、孕妇等特殊群体因此受益,避免了手术创伤,保住了重要器官。

       科室管理:阶梯培养,团队共进

       作为病区主任,孔令建注重团队建设,推行“阶梯式培养”:对年轻医生手把手带教内镜操作,鼓励骨干外出进修、参与学术会议,每周组织病例讨论,营造浓厚的学习与创新氛围。在他的带领下,科室三四级手术量持续增长,ERCP、ERAT等高端技术成为常规诊疗项目。2024年,消化内科被纳入医院“攀峰科室”,正式吹响创建国家级重点专科的号角。

       三年间,他培养出7名能独立开展ERAT的医生,并利用周末赴省内外80余家医院开展讲座与手术指导,举办多期培训班,辐射200余名医生,甚至吸引国外专家前来交流。

       科研工作:立足临床,服务患者

       孔令建坚持“科研源于临床、服务于患者”,主持省级课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SCI论文20余篇,在消化内镜顶级期刊《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发表论文,探讨ERAT技术的改良路径,影响因子10.396的成果再次让国际同行看到“中国方案”。他牵头建立临床数据库,开展“沂蒙地区消化道疾病流行病学研究”,为区域疾病防控提供依据。

       他常对年轻医生说:“科研不是为了发文章,而是要帮助患者减少痛苦、指导基层实践。”在他的带动下,科室学术氛围日益浓厚,新增硕导5名,每年均有省市级课题立项,高水平论文持续产出。

       从松花江到沂河水,从中原大地到大美临沂,从省会专家到家乡守护者,孔令建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人才的价值取向。他放弃的是优渥条件,坚守的是“医者还乡”的初心;他带来的是国际技术,种下的是区域医疗崛起的希望。在沂蒙精神的滋养下,这位80后医学博士正带领团队在消化疾病诊疗领域勇攀高峰,让“大病不出市”的梦想照进现实,用青春和汗水书写着“守护一方安康”的动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