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中心

临沂市人民医院儿外科二病区:巧手仁心,为小生命“微创”健康未来​

2025-07-08

        临沂在线讯 (刘莲 通讯员 胡志鲁)孩子的出生,对大多数家庭来说,是生命中的馈赠和惊喜。但有的孩子,带给家庭的是一场考验——当新生儿蜷缩在保温箱中,因先天畸形无法吮吸第一口母乳;当幼儿捂着腹部蜷缩病床,历经数月却难觅病因;当产前超声的阴影笼罩待产的喜悦……这些稚嫩的生命尚未启程,便已背负沉重的考验。

        三年前,孕32周的刘女士产检时发现胎儿双侧胸腔存在大量积液,产科医生告诉刘女士和家人,积液已经把双肺几经过乎完全压闭,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孩子出生时不可避免会出现窒息死亡的结局。

        迎接新生命的喜悦被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慌了神,刘女士和家人在产科医生的介绍下,找到有丰富胎儿外科诊疗经验的临沂市人民医院小儿外科崔正民主任,崔主任接诊后,仔细判断病情,告诉刘女士,如果采用剖宫产和胎儿EXITS手术(产时子宫外处理手术),宝宝存活有很大成功的希望。

        出于对崔正民主任团队的信任,妈妈选择继续在临沂市人民医院治疗。孕34周时,宝宝突然出现早产的迹象,崔正民主任联合产科医生、麻醉医生、新生儿科医生组成团队进行了医院首例胎儿EXIT手术。

        那是一场为生命通道而战的紧张手术:麻醉成功后,首先由产科医生进行剖宫产,切开子宫后,产科医生将宝宝头部及一侧肩部娩出,由新生儿科医生和麻醉师在保留脐带血液循环的情况下进行气管插管,为将来的通气做好准备,接下来由崔正民主任操作,他精准的找到宝宝的一侧第六肋间,通过手术将胸管置入宝宝胸腔,将宝宝胸腔内大量积液引出,然后同样方法处理另一侧。确定胸腔积液完全排出后,产科医生成功的将宝宝从子宫内娩出,切断脐带。崔正民主任和新生儿内科医生接过浑身青紫宝宝,对孩子积极进行人工通气等抢救措施。渐渐地,宝宝身体渐渐变得红润,宝宝的肺脏可以通气了,宝宝活下来了!

        一周后,刘女士和孩子顺利出院。现在,这个叫宁宁的孩子,已经像正常宝宝一样,开始了幼儿园的快乐学习。

        近日,笔者走进临沂市人民医院儿外科二病区,探访这个“从胎儿到新生儿”无缝生命守护链的温暖港湾。

不断求索:深耕小儿外科的“生命工匠”

        临沂市人民医院二病区主任崔正民博士,是中组部博士服务团专家成员,宁夏自治区人民医院特聘专家、世界中联优生优育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妇幼保健协会新生儿微创学组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小儿腔镜委员会委员……但他却最喜欢称自己为一位“在小儿外科领域深耕细作、不断求索的‘生命工匠’”。

        从呱呱坠地的新生儿外科挑战,到小儿消化、泌尿、胸外、肿瘤外科乃至肢体矫形,崔主任都积累了深厚经验。更令人瞩目的是他的“指尖功夫”。他发明的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疝与鞘膜积液新术式,登上了国际疝外科权威杂志《Hernia》;他擅长运用单孔腔镜等微创技术,在隐睾、肾积水、输尿管积水、胆总管囊肿、巨结肠、膈疝、肺占位、腹腔肿瘤、纵膈肿瘤等复杂疾病的治疗上屡创佳绩。三篇SCI论文、主持省市课题、多项临沂市科技进步奖,是他学术探索的坚实足迹。然而,在崔主任看来,荣誉只是对过去努力的肯定,如何将更精湛、更微创、更人文的技术带给更多患儿,才是永恒的追求。

        多学科联合诊疗:构建“生命起点”的立体守护网

        如果说精湛的个体技术是利剑,那么崔正民主任带领的儿外科二病区,更致力于铸造一个强大的“防护盾”——那就是针对“先天性重症结构畸形”的产前-产时-产后多学科联合诊疗(MDT)新模式。“胎儿新生儿先天性重症结构畸形,严重威胁着人群健康水平,”崔主任谈起这项工作的意义,语气严肃而坚定,“早期识别、动态评估、适时干预、手术治疗,再到近远期随访,环环相扣,是有效管理这类患儿的关键。”然而,现实往往存在“断点”:产科医师发现胎儿异常,却难以精准预测发展和预后;新生儿科医师评估时,对矫治方案和时机掌握有限;小儿外科医师深知胎儿期干预的益处,却少有接触孕妇的机会。60%的结构畸形可在产前诊断,但对诊断准确性、治疗方法及效果,小儿外科专业医师的及时介入无疑会让诊疗更加规范、科学,避免很多家庭悲剧的发生。

        “打破壁垒,让专业的团队在最合适的时机介入!”这成为了临沂市人民医院儿外科二病区MDT模式的核心思想。他们借鉴德国慕尼黑/柏林等地的先进经验,结合本土实际,构建了一套成熟的“临医模式”:产前多学科会诊 (MDT):联合产科、儿外科、新生儿科、影像科、遗传科等专家,成立胎儿异常诊治团队,建立咨询门诊。共同评估胎儿病情、产妇状况,制定科学方案,动态监测进展。胎儿期宫内干预:在全面评估母胎风险获益后,必要时实施胎儿外科治疗(如开放手术、胎儿镜介入、超声引导穿刺技术),为胎儿赢得宝贵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产时干预 (EXIT):针对生产时可能导致新生儿立即窒息的危重畸形(如严重膈疝、巨大肿物压迫气道),由小儿外科、产科、NICU、麻醉科组成精锐团队,在胎儿娩出过程中立即进行生命支持或关键手术处理,确保孩子“生”下来就能“活”下去。产后多学科诊治:由儿外科牵头,NICU、影像、麻醉、内镜等深度参与,进行出生后评估、围手术期治疗(产房手术、限期手术、择期手术)。其优势在于能发现已知畸形外的其他问题,进行多系统综合矫治与管理(尤其是早产儿和复杂畸形儿),并提供全方位的医疗保障。绿色转运创建专业的危重新生儿转运团队,建立覆盖鲁南地区的新生儿结构畸形救治转运网络,确保他院发现的危重患儿能第一时间安全转运至临沂市人民医院救治中心。

        崔主任介绍说,这张为孩子建造的立体守护网,背后是医院领导的高度重视、职能部门的有效主导、多学科(产科、儿外科、新生儿科、耳鼻喉、超声、影像、介入、内镜等)的深度共通参与。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如向山东省妇保院、佛山妇保院、费城儿童医院学习),不断精进技术,配齐胎儿镜、激光光纤等关键硬件,才使得这一模式得以高效运转,攻克业内难题,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巧手仁心:照亮新生命的希望

        在二病区的救治故事中,“微创技术”尤其是胸腔镜手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对脆弱新生命极致呵护的体现。

        不久前,一个惊心动魄的案例在这里上演。一名孕仅31周、体重仅1750克的“袖珍宝宝”降临人世。迎接他的不是喜悦,而是反复呕吐、呛咳、青紫的痛苦。新生儿科刘红副主任医师迅速诊断:先天性食道闭锁合并气管食管瘘——这是新生儿最严重的消化道畸形之一!对于如此低体重、早产的患儿,传统开胸手术风险极高,堪称对医院综合实力的严峻考验。

        时间就是生命!崔主任第一时间联合新生儿科、消化内科、麻醉科组建MDT团队。“手术是唯一生路!”共识很快达成。但如何手术?传统的开胸创伤巨大,对这颗“鸡蛋”大小胸腔里的脆弱生命而言,无疑是难以承受之重。团队反复论证,最终决定:采用超微通道胸腔镜手术!

        手术台上,挑战接踵而至:胸腔空间极小,食道气管组织异常脆弱,麻醉通气管理如履薄冰……崔主任主刀,团队紧密协作。在高清胸腔镜的引导下,手术器械犹如精密的“微雕”工具,在方寸之间精准操作。麻醉和新生儿科专家严密守护着宝宝的生命体征。最终,手术成功完成!

        术后,宝宝转入NICU(儿童重症监护室),在医护精心照料下,闯过感染关、肺炎关。术后14天,造影显示吻合口愈合良好,宝宝开始顺利吃奶,体重稳步增长。这例鲁南首例超微通道胸腔镜手术治疗早产低体重食管闭锁合并气管食管瘘的成功,是二病区MDT模式与微创技术完美结合的典范。

        这并非孤例。同样是鲁南首例,胸腔镜膈疝修补术成功救治了合并严重肺发育不良的早产先天性重症膈疝患儿。这些案例,如同点点星光,照亮了那些原本黯淡的生命旅程。

        小创伤,大未来:胸腔镜技术的普惠价值

        在崔正民主任眼中,小儿胸腔镜微创手术(VATS)是现代小儿胸外科的核心技术,其价值远不止于救治危重患儿。“微创性是其灵魂,”他解释道,“只需1-3个‘钥匙孔’大小的切口,避免了传统开胸十几甚至几十厘米的大切口,极大减少了创伤和疼痛,对儿童骨骼肌肉发育影响很小,尤其适合胸壁薄弱的婴幼儿。”

        高清胸腔镜将手术视野放大数倍,纤细的血管、神经清晰可见,显著降低了误伤风险。术中出血少,对心肺干扰小,麻醉时间短,大大提高了低体重儿、早产儿的手术耐受性。术后恢复快,疤痕隐蔽,也减轻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负担。

        “很多家长关心,多大的孩子能做?会不会有后遗症?哪些情况不适合?”崔主任耐心解答,“从新生儿(如膈疝、食道闭锁)到青少年都可以。我们会根据病情和发育状况个体化评估。严重胸腔粘连或巨大肿瘤等情况可能需要中转开胸,但概率很低。”他强调,“孩子不是缩小版的成人!手术要求格外精细,血管细、心肺未成熟,需要专业团队全程护航——麻醉、护理缺一不可。”这种“小创伤,大疗效”的理念,正惠及越来越多的儿童胸科疾病患儿,从先天畸形到感染、肿瘤、创伤乃至手汗症等,为他们铺设更安全、更人性化的康复之路。

        格局与担当:区域救治中心的使命

        2023年6月,市人民医院成功获批省级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承担临沂、日照、枣庄三市的危重新生儿救治任务。这是继省级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癌症中心之后,医院获得的又一省级殊荣,标志着其在新生儿救治领域达到省内领先水平。

        医院领导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人才培养、专项经费支持、搭建多学科平台等举措,为新生儿救治提供强力支撑。新生儿重症医学科(NICU)自2003年独立设科,历经20余年发展,技术实力和救治规模省内领先。中心拥有呼吸机、亚低温治疗仪、脑功能监护、一氧化氮吸入治疗仪、床旁超声、高端转运设备等先进“武器”,熟练掌握了从高级生命支持到复杂畸形矫正的核心技术。

        胎龄24+1周的超早产儿、先天性胃壁肌层缺如、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一个个曾经看似不可能的生命奇迹在这里诞生。而产科、儿外科、眼科、超声、影像、麻醉等学科联合搭建的“1+N”多学科救治平台,正是创造奇迹的坚实后盾。

        作为同时拥有省级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和省级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的医院,未来蓝图清晰可见:深化妇幼健康工作机制,优化服务流程,全力打造“孕前—产前—产时—产后—新生儿”一站式、全链条的生命健康服务体系,畅通转诊绿色通道,为鲁南苏北区域的妇女儿童筑起最坚实的生命防线。

        生命至上,爱无止境。走出临沂市人民医院儿外科二病区,眼前仿佛还能看到那些穿梭忙碌的身影:是崔正民主任在手术台前全神贯注的侧影,是MDT会诊时各科专家热烈讨论的场景,是NICU里医护人员对保温箱中脆弱生命的温柔守护,是转运团队风雨无阻疾驰而过的救护车灯……

        这里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只有对技术的精益求精;没有孤军奋战的个人英雄,只有团队协作的磅礴力量;没有对疑难杂症的畏难退缩,只有对生命尊严的至高敬畏。从胎儿期的精准干预到产房内的生死时速,从毫米级切口的微创手术到跨越地域的绿色转运,临沂市人民医院儿外科,用专业、协作与仁爱,构建了一条条畅通无阻的“生命通道”。